当前位置 首页 国产剧 《山河月明》

剧情介绍

《山河月明》朱棣徐妙云要开启撒糖模式,这对夫妻在历史上就是如此相爱吗? 历史上的两人就是相爱的,并没有像这部剧中说的一开始没有感情。在历史上,朱棣和徐妙云很早便相识了,徐妙云作为大将军的女儿,从小便被马皇后接到宫中教养,徐妙云和朱棣也是小时候认识的。等到徐妙云长大后,便直接将她许给了自己的儿子朱棣。 然而,在这部剧中的朱棣一开始并不喜欢徐妙云,两人是婚后产生感情的。朱棣不喜欢自己的婚事被安排,叛逆的他尝试过逃婚,也尝试过逃到军营中,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被赐婚了。但是最后还是押着和徐妙云结婚了,而徐妙云知道朱棣多次拒婚,所以大婚当晚便直接和朱棣算账。 只不过,婚后的朱棣和徐妙云这对夫妻,一直都在频频撒糖。在家中,徐妙云当家作主,在外面,一切都听从朱棣的。朱棣被朱元璋派到地方当百户的时候,原本是想要一起去的,没想到徐妙云会跟着去,这个举动让朱棣很感动。 两人到了地方之后,完全放下了王爷和王妃的身份,和平民百姓一样过着简单的生活。徐妙云通过和百姓的相处,能够打探到百姓间的疾苦,然后将这些消息都说给朱棣听,让朱棣自己做决断。这种简简单单的相处,能够让我们通过这部剧,跨越千年的时光,感受到这对夫妻间的恩爱。 历史上的朱棣和徐妙云虽然和剧中的相差比较大,但是夫妻间的感情都是一样的。朱棣登基为帝之后,徐妙云便是皇后。历史上,徐妙云为后期间,朱棣身边并未有什么妃子,即便徐妙云后来因病去世了,朱棣悲痛不已,一生也只有徐妙云一位皇后。 剧中的朱棣成为皇帝之后,对徐妙云也是不改初心,这对夫妻间的相处其实和朱元璋还有马皇后的相处很相似,都是很恩爱的,而且彼此间也并未因为身份的改变,让两人的感情有任何的变化。 历史已成云烟,但是曾经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却留给了后人无尽的想象。在明朝历史中,皇帝的感情生活尤为受到大众的关注,相较于其他朝代的三宫六院,成群的姬妾嫔妃,明朝皇帝似乎是出了名的“情种”在几百年的历史当中,很少有帝王是姬妾成群的。他们大都钟情于一人,并且终生不改,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封建社会的“琴瑟和鸣”。在电视剧《山河月明》中朱棣与徐妙云终于大婚,观众称他们开启了撒糖模式,这种感情走向也让不少观众开始怀疑这对夫妻在历史上的真实感情状态。 帝后和谐,夫妻同心 在很多人的观念当中封建时代的夫妻感情是在盲婚哑嫁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并非是现代人的爱情模式。这种观念被打破也要源于山河明月当中,朱棣和徐妙云的感情生活。不同于人们的猜测的是,他们两个的感情获得了史书都认可的和谐。明史当中明确记录了朱棣对徐皇后的感情,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是从少年开始,一直幸福到老年。不管朱棣做什么样的决定,徐皇后都在背后默默支持。 封建时代的感情楷模 封建时代的盲婚哑嫁,的确对于当时的女性是不公平,也是不对等的。但对于徐皇后和朱棣来说,这是两个人的完美结合。朱棣成就一代大业是在徐皇后的支持下才能进行的,这从侧面也印证了徐皇后对于朱棣的感情不仅仅是在精神上的支持,而是身体力行的贯彻到生活的各方面。这种对于爱人的彼此信任,相互支持是封建时代的感情楷模。 对于现代的年轻人这仍然是一种值得敬佩的存在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于封建时代的婚姻有着一种天然的抵触行为或者思想,但这并不能够否认,即便是在封建时代,朱棣和徐皇后的感情仍然是值得大家称赞的存在。朱棣身为一个九五至尊,能够在封建时代获得史书对于他专情的认可,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值得钦佩的事情。 山河月明李善长最后说的诗是什么意思? 《山河月明》中李善长改的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胡曾写的,原诗是: 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 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咸阳血染衣。 韩国公李善长竟把第四句改成了“直待咸阳竟属谁?”。意思是“血染衣,竟属谁?”答案是“那就是我李善长了”,预示自己会和李斯一样,落得个“血染衣”的下场。这分明是在暗骂朱元璋是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影射、诅咒大明有如暴秦二世而亡。 胡曾以写七绝咏史诗而著称,这首名为《咏史诗·上蔡》,是写秦朝丞相李斯的。“上蔡东门狡兔肥”的典故源自李斯是原楚国上蔡人,曾与儿子牵着黄犬出上蔡东门追猎兔子。李斯后来到秦国辅佐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出任秦朝宰相,建议秦始皇嬴政废除分封设郡县、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贡献很大。 不过李斯在秦始皇死后与宦官赵高同流合污,赐死秦始皇长子复苏,改立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为秦二世。李斯自己的下场是被秦二世和赵高治罪,灭三族。在临行前,李斯跟儿子说:“我还想和你一起牵着黄犬,出上蔡东门撵兔子,又怎么可能啊!”这时李斯想到了往日在家乡的时光,可惜一去不复返了。所以,胡曾写道:“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 诗的后两句“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咸阳血染衣”是说李斯未能功成身退,在秦朝都城咸阳被残忍地处死。据了解,李斯是受了黥刑、割鼻、砍左右脚趾、笞刑或宫刑等五刑后被腰斩的,行刑场面非常血腥,胡曾写“血染衣”毫不为过。 《山河月明》用李善长改诗致死的情节,表现了李善长对朱元璋大兴牢狱、加害功臣的强烈不满。 朱棣来到狱中,听说李善长整天在吟诵一首诗:“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咸阳竟属谁”。朱棣看到李善长刻在牢房墙上的这首诗时,非常震惊。 朱棣回来向他大哥、太子朱标汇报,说原诗是胡曾的题李斯墓——“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咸阳血染衣。”韩国公竟把第四句改成了“直待咸阳竟属谁”,分明是在骂父皇是焚书坑儒的秦始皇,是在咒我大明有如暴秦二世而亡。 《山河月明》的剧情是否符合历史背景呢?这部剧与以往的明朝剧有哪些不同? 《山河月明》是一部非常出彩的历史剧,无论是从演员的选择还是剧情设计,又或者是服化道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制作团队用了心。并且它和以往的明朝历史剧有很大的不同,相比于朝堂上的明争暗斗和后宫的争宠,它更好的展现了朱元璋的人物性格、和马皇后之间的相濡以沫以及父子和君臣之间的相处之道,在搞笑的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了解史实。而且这些情节并不是虚构的,相比于那些庄严肃穆的历史剧,其实更加贴合朱元璋人物经历。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所以相比于其他皇帝,身上会有一种爽朗和市井之气,在这部剧中很好的表现了出来,并且历史上记载的朱元璋和妻子一直相濡以沫,这部剧中也描写了相关情节,朱元璋不愿意吃御膳房煮出来的山珍海味,反而常常跑到马皇后宫里去喝她亲手做的粥,在吃饭的过程中还会讨论一些国家大事,就像夫妻之间唠家常一般。除此之外,在历史上朱元璋是一个知人善用的好皇帝,在这部剧中通过他和徐达之间的相处也可以看出来。 这部剧和以前的明朝剧截然不同,主要在于少了一些权谋,而多了一些烟火气。以往的历史剧更多的突出朱元璋在建功立业方面所遭遇到的一些冲突,更侧重于朝堂上的斗争,却少了朱元璋身上的一些烟火气和人情味,而在这部剧中却很好的展现了出来。朱元璋的一些言行举止更加贴合他农民出身的背景,当儿子因为背错书而被夫子责罚时,他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孩子丢了他的脸,而是像寻常父亲一般脱口而出“怎么又打老子儿子?”这在以往的历史剧中绝对不可能出现。 综上所述,大家不用担心《山河月明》因为过度搞笑而不贴合史实,该剧的编剧在历史方面还是颇有研究的。同时,相比于其他剧来说,其实《山河月明》的这些不同指出恰好的让历史剧拍摄有了一些新的方向。  2    评论 分享 举报

??

观看《山河月明》的还喜欢

Copyright © 2008-2022